1、採茶
台灣茶區大都以手採茶為主。採茶的方式,是用食指與姆指挾住葉間幼梗的中部,藉兩指的彈力再將茶葉摘斷,部分地區還會採用〈掛刀〉方式採茶,也就是利用膠帶將刀片纏繞在食指上,再利用刀鋒江茶葉切斷,而採摘時間以中午十二時至下午三時前,對於不同的茶種,其採摘部位也不同,有的多採一葉叫一心二葉,有的採一個頂芽和芽旁的第一片葉子叫一心一葉,也有一心三葉。另外,順帶一提的是茶菁採摘的成熟度,也會影響製成的風味與品質。
2、 發酵
剛採下的新鮮茶葉叫做「茶菁」。茶菁裡頭含有多種酵素,如果使茶菁所含的水分減少,並把他曝露在空氣裡,又有些兒熱的作用,那麼酵素就容易和空氣裡的氧起作用,茶菁裡頭的許多化學成分也會隨著改變,這個過程就叫發酵。
3、委凋
在萎凋過程裡,茶菁會產生出陣陣香氣來。隨著製茶種類的不同,萎凋處理的時間,溫度也不同。到了需要的發酵程度時,就要停止萎凋,把茶菁送到殺菁機裡高溫炒熟,叫做殺菁。殺菁的主要作用,就是利用高溫使茶菁裡的酵素失去活性,不再繼續發酵。
4、殺菁
殺菁是為了停止茶菁的萎凋和發酵。可分為炒菁和蒸菁,台灣多使用炒菁。傳統的炒菁是將茶菁放在熱鍋上炒熟,為了使茶葉不至於炒焦,炒菁的溫度要高,茶葉的香氣才會充分散發。
5、揉捻
揉捻是將茶葉放入揉捻機,加以壓揉的動作。團捻是用布巾包緊成圓團狀,以手工或揉捻壓揉。 殺菁或萎凋後製造步驟,各種茶是大同小異的。先是送入揉捻機,配合各種茶,把茶菁揉成各種形狀,例如龍井是劍片狀的,凍頂半球狀捲曲,鐵觀音球狀捲曲。
6、燥乾〈第一次乾燥〉
燥乾是經過多次揉捻和解塊,茶葉外形緊結水分消失,這時用高溫破壞殘留揉葉中的酵素,使其停止發酵,將茶葉品質固定在理想的程度,就是乾燥和焙火的過程。
7、烘焙
過去乾燥或焙火,都是用竹編焙籠,再用木炭火緩慢烘焙,現在除了高級烏龍茶外,都已改用大型乾燥機了。如果要茶味更為濃純,可以把精製茶再烘焙過。
8、粗乾〈第二次乾燥〉
經過多次揉捻團揉及熱力的烘焙後茶葉外形逐漸緊結,水份也慢慢消散,此時應立即進行乾燥,以高溫抑制茶葉中殘餘之酵素活性,使茶葉不再發酵,使品質固定在理想的狀態,同時, 利用乾燥來去除菁臭味、澀味以改善茶葉的香氣、滋味,使茶湯水色呈現清徹豔麗。經過乾燥後茶葉的含水量低於百分之五,同時體積重量都減少。〈通常甲種機械要烘3~4次〉。 完成這個階段後,其製品稱為「粗製茶」或「毛茶」俗稱 [ 生茶 ] 即台語發音的 [ 青茶 ] 。
資料來源:http://outdoor.cyc.edu.tw/outdoor/meishan/a3.htm
https://tw.answers.yahoo.com/question/index?qid=20090705000010KK01644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